近日,遼寧省科技廳下發了關于印發2022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的通知,提出我省將加強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突破。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設立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專項。
不少讀者問,常聽到碳達峰、碳中和這些詞,但它們具體是啥意思?環保在線監測
記者采訪了我省碳達峰工作專家支撐團隊成員、沈陽農業大學劉鳴達教授,為您解答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專家解讀碳達峰、碳中和
劉鳴達介紹,大氣中存在的二氧化碳(CO2)等氣體(溫室氣體),能使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卻吸收地表的長波輻射,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的現象叫溫室效應。由于人類活動排放使這些氣體滯留過多加劇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問題。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CO2排放仍在增加。
碳達峰,就是某一地區或行業排放的CO2達到峰值不再增長,之后逐步回落。
要想使氣候變化控制在人類可接受的范圍內,就必須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國家、區域、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和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被通過某種措施吸收、固定而抵消。
這就是要保持大氣中溫室氣體在一定濃度水平下碳源和碳匯間的動態平衡,或通過工程措施實現溫室氣體的捕獲、利用與封存。碳源是指產生碳排放的來源,如燃燒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生產和生活場地等;碳匯是指碳的匯集體,通常是指自然過程固定碳的載體,如森林、草場、海洋、土壤等。
碳中和過程中農業“不可缺席”
劉鳴達表示,農業既是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的源,更是CO2的匯。在推進碳中和的進程中,可充分發揮農業的作用。
低碳生產,降低農產品生產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如農業生產中減施化學肥料和農藥、秸稈直接或碳化還田、改變水稻灌溉方式和插秧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農機作業效率等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改變飼料配方也可減少牛、羊的CH4排放。另外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種植業養殖業間的物質循環利用,將畜禽糞污還田替代化肥,也可以降低碳排放。
工農融合,構建工農產業共生系統固碳。如溫室大棚內外空氣交流少,導致內部CO2不足影響植物生長;若將工業產生的CO2輸入,不僅提高作物產量,還可促進植物光合固碳。還可把種植、養殖、加工各產業整合在一起,強化能流、物流循環,減少產業脫節而造成的運輸、廢物處理等環節產生的碳排放。
城鄉交易,構建城鄉碳排放交易體系。碳排放交易是通過減排成本高者購買減排成本低者(或自愿減排者)出售的碳排放配額的市場機制。例如農村植樹造林、施用有機肥料、秸稈直接或碳化還田等固定的碳通過碳市場、個人購買、大型活動等方式交易,鼓勵農業生產者自愿減排;這同時也拓展了農業的生態功能,推動工業反哺農業,促進鄉村振興。